时间:2018-06-07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近年来,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不少高校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比如硕士生要求发表1~2篇文章,博士生要求2~3篇核心期刊或者SCI、EI、SSCI、A&HCI以及CSSCI类文章,否则就没有提出申请答辩的资格。对此,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乃至强烈批评,并以西方高校为例进行对比,提出国外高校并无明确的发文要求,以此批评国内高校的一些做法。我国何时开始出现这样的要求、其依据何在,人们探讨的较少,但这样的硬性规定与高等教育法并不完全契合是实情。
近年来,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不少高校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比如硕士生要求发表1~2篇文章,博士生要求2~3篇核心期刊或者SCI、EI、SSCI、A&HCI以及CSSCI类文章,否则就没有提出申请答辩的资格。对此,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乃至强烈批评,并以西方高校为例进行对比,提出国外高校并无明确的发文要求,以此批评国内高校的一些做法。我国何时开始出现这样的要求、其依据何在,人们探讨的较少,但这样的硬性规定与高等教育法并不完全契合是实情。
但就国外而言,近十余年来,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以美国为例,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博士生教育,所以本文所谈的研究生主要是指在读的博士生。
一、就业市场在“逼迫”博士生发表文章
在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像中国高校那样的明文规定,要求在读博士生必须发表文章,更没有规定发表文章期刊的级别,但这并不代表着博士生没有发表文章的压力。恰恰相反,美国当下严峻的就业市场,促使博士生不得不在博士学位之外,再用发表的文章来加重自己在就业时的砝码。
在十年前的美国,人们都不会希冀一个博士生除了博士论文之外再发表别的文章。然而,现在的情形已经有所不同,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博士生有文章发表,甚至是希望他们有多篇文章发表。
二十年前,博士生们就已经开始感受到发表文章的压力,到十年前,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低迷的就业市场让博士生们更加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在日渐加剧。出人意料的是,在经济萧条期过去之后,过去常见的高校用人周期性复苏现象却并未出现。相反,每年新出炉的博士人数超过了高校能够给予的终身教职的数量。
二、悄然变化中的美国高校
市场如此,自然导致高校的需求与要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虽然美国高校并无硬性规定,但形成了软性的规定。
耶鲁大学英语教授卡斯坦认为,现在已经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不对博士生提出要求的时代了。博士生应该有文章发表,对于那些想要寻求学术职业生涯的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那么,美国高校这一变化的理念何在?看上去道理很简单。对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而言,人们往往并不知道其工作做得到底如何,未来是否能够做出成绩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已有的文章则很能说明其未来的潜质和水平。
在美国高校招聘阶段,虽然现在的遴选委员会依旧十分看重导师的推荐信,但一篇同行评议的文章——即便不是发表在该领域中的顶尖刊物上,若是声誉良好的杂志也可以——则会使其显得十分突出,能够充分显示这位博士的未来走向。
实际上,美国高校这一变化还有两个非常现实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日益增长的兼职教师越来越占据了美国高校众多的教师职位。其次,现在是一个“博士后的世界”,博士毕业不经过博士后研究阶段,已经很难找到工作了。
三、博士生为发表文章而延期毕业
在美国就业市场严峻,多发表文章无疑是增加了自己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一份实力。有些博士生推迟了毕业,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发表时间和更多的文章面世。
其实在美国,发表文章的压力不仅是在博士生这个层次,也波及到了本科生层面。很多在本科阶段有文章发表的学生,不仅在进一步深造进入研究生院时会受到关注,在进入社会找工作时也往往会被优先录用。反过来,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博士生的期望值,博士生本来就有的发表文章的压力也会在这种外在压力下持续增长。
四、发表文章,对非名牌大学的博士生至关重要
虽然发表文章对在读博士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但它本身并非一无是处,文章的发表是他们科研水平与研究能力的有力证明。
对于博士生来说,抓住发表文章的每次机会自然显得非常重要。今年春季毕业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斯多特说,她对每次看得到的发表机会都尽量不放过。她能够一毕业就获得终身教职的职位,其突出的发表记录一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该不该对博士生提出硬性要求
我能够理解高校出台这样规定的初衷,但还是认为不作硬性规定为宜,或者即便是硬性规定,也应该强调质量而非数量。
如果单纯从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以及考虑博士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来看,高校提出这样的硬性要求,也在客观上促使博士生为个人的前途积累了实力,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是,即便是硬性规定博士生需要发表文章,也应强调学术质量而不是发表的数量,更不应以所谓刊物级别确定文章的水平高低。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应该强调质量,从而让博士生从一开始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不是浮躁地去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