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文查重动态多管齐下, 切实加强我国期刊的学术诚信建设

多管齐下, 切实加强我国期刊的学术诚信建设

时间:2014-09-02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近年来, 我国的学术失信现象愈演愈烈, 问题不断发展, 不断复杂化。学术失信现象的存在和不断严重化呼唤学术诚信建设的不断加强和不断深入。反对学术失信、加强学术诚信要区别的“ 可”与“不可” : 可一稿多投, 不可一稿多发; 可借鉴, 不可抄袭; 可犯错, 不可造假; 可署名多人, 不可署名假人。我国期刊建立学术诚信的探索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期刊诚信; 二是抵制学术失信,包括严格审稿、检验研究现状、与作者及时沟通、建立作者黑名单等。

“ 中国某期刊检测出31 % 的投稿中有抄袭现象” , 张月红总编的一句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她还指出: “ 中国学术论文单篇引用率在50 个国家中排名第42, 我们的科研经费年年递增, 论文产出世界第二, 但是目前中国科研跟随远远大于创新” , “ 中国需要冷静思考学术大跃进” , 等等, 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学术失信行为, 加强学术诚信建设。

1 学术失信现象呼唤学术诚信建设

近年来, 我国的学术失信现象愈演愈烈, 问题不断发展, 不断复杂化。什么是学术失信? 学术失信,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7 年3 月25 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发布的“ 七种行为= 学术不端” , 指出以下七种行为属于学术不端(学术失信) :—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 捏造数据或结果, 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 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 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 抄袭他人作品, 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 未经授权, 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 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 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 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偕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 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 以及其它与科研有关的财物; 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 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 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 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 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 监察失职, 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 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 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 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 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目前学术界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 不良学风的各种苗头和倾向此伏彼起, 有些学者不尊重学术研究的特点而过多地引人市场机制, 造成了金钱主导学术, 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研究的出发点; 在职称晋升、评奖及课题评审等活动中过多地体现长官意志甚至官本位, 而轻视科学规律和同行专家意见;不恰当地突出量化考核而忽视质量要素; 在申报课题、学科点、学位点等工作中, 拉关系、走门子, 甚至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涉及重大学术问题的决策缺乏透明度和民主程序; 考试作弊、虚报成果、粗制滥造、抄袭剿窃、裹读学术等等劣行仍在不断发生⋯ ⋯学术失信行为的产生是一个主观故意过程, 在名利面前,一些人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 作出了不正确的选择。学术失信行为就像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品牌商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样, 扰乱了整个学术界的秩序, 打破了期刊界的严谨, 破坏了治学环境, 阻碍了学术繁荣, 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正常方向, 形成了一种日渐浮躁的学术风气, 妨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 危害了社会整体风气, 并形成恶性循环。为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纠正学术失信行为、树立良好学风的工作的长期性和极端艰巨性。学术失信现象的存在和不断严重化呼唤学术诚信建设的不断加强和不断深人。

2 学术诚信建设要区别的“ 可” 与“ 不可”

学术诚信是指人们对科学研究、学术行为的诚实性和真实性。在反对学术失信、加强学术诚信的同时, 我想要明确几点可为和不可为。

2.1 可一稿多投, 不可一稿多发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体制和期刊刊发体制下, 很多刊物还在反对一稿多投,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也是不现实的, 对作者更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份刊物都有自己的宗旨、定位和内容倾向, 作者对此不一定能把握清楚, 如果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因为没有投对刊物而石沉大海是很可惜的; 另外, 正规纸质刊物的审稿周期比较长, 少则一月, 多则可达半年, 如果数月之后再告知作者不用, 那时间成本将由谁来承担? 而且现在网络如此便捷, 投稿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 时间和金钱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简单的操作很难阻止作者一稿多投, 而且广种薄收也不能算错。但一稿多发就属于学术失信行为了。作者一稿多投之后如收到刊物用稿通知, 一定要主动与其他刊社联系, 撤回投稿, 避免一稿多发(当然, 这就要求期刊在采用作者稿件时一定要及时通知作者)。如明知有期刊采用的情况下再投稿给其他刊物, 或者能将文章稍作修改后重复发表, 这都是有失学术诚信的行为。一稿多发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说明了作者的严重失信, 另一方面也说明期刊编辑的失职。

2.2 可借鉴, 不可抄袭

借鉴是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 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人研究, 在教训的基础上防止错误。

牛顿有句名言: “ 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借鉴就是为了站得更高, 看的更远, 只有借鉴前人的成果才不至于重复劳动, 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也就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抄袭则不同, 它和借鉴有着本质的区别。抄袭是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或研究成果大部分或全部地当作自己的文章或成果的行为, 从本质上说, 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剿窃行为。如有的作者大篇幅抄袭他人文章, 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地连错误都照抄不误; 有的作者将关键词置换一下, 论点论据论证都不变, 就把他人的研究偷换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有的作者将诸多他人的诸多论文打散杂揉, 即用甲的白菜、乙的猪肉、丙的粉条、丁的鱼丸, 放上一点自己的油盐酱醋, 做成一锅“ 乱炖” , 贴上自己的标签, 成为“ 剪刀+ 粗糊” 的速成作; 有的作者是自己抄袭自己, 即从自己的上衣左兜里拿点白菜、上衣右兜里拿点猪肉、裤子左兜里拿点粉条、裤子右兜里拿点鱼丸, 旧料新做, 完成一盘新菜; 最不能容忍的是有的“ 作者” 甚至一字不改, 直接将他人文章署上自己的姓名, 拿去发表。如此学术失信行为的存在, 将会让学术界的整体水平每况愈下。

2.3 可犯错, 不可造假

事物有自己的发展过程,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 允许犯错, 但不允许造假。很多学者就某些问题的看法在以前发表的论文中和以后的论文中有所不同, 这说明他的认识发展了, 而非以前造假了。但有一些作者自己不深人实际, 不作深人研究, 闭门造车, 为了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伪造、篡改文献, 捏造数据, 这种恶意的造假行为, 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 打假” 一词在中国并不陌生, 王海、方舟子等人也因此而成名, 清华大学常智杰事件、南京大学朱涵事件、清华大学刘辉事件、清华大学施一公事件、唐骏事件等等, 无论结果如何, 都说明了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2.4 可署名多人, 不可署名假人

这里的假人即假作者。一篇文章由多人完成无可厚非, 因此文章署名为多人也未尝不可。

但由于无从考证, 有些论文署名就钻空子, 本是一人所作, 却要多人署名。有的是学生的文章署上导师的名, 有的是导师的文章署上学生的名; 有的是丈夫的文章署上妻子的名, 有的是妻子的文章署上丈夫的名; 有的是下级的文章署上上级的名; 有的则是约定好相互署名。这些假作者根本没有参与相关研究, 没有参与论文写作的任何环节, 甚至对论文内容一概不知、一窍不通, 也在发表时署上了名。但是细心的期刊编辑只要认真研究, 根据其水平和研究领域, 就一定能辨别出真假作者, 这也是期刊学术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 还有些作者, 论文质量不高, 却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达到发表的目的。有的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不注明出处甚至通篇没有一个注释, 没有一篇参考文献, 好像全部都是他的创见, 有的则在文章中堆砌大量的参考文献, 让人误以为他作了很多功课, 参考了很多文献, 但其实很多文献跟其研究都不相关。这些学术失信现象都体现了作者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也急切呼唤学术诚信环境的再现。

3 我国期刊建立学术诚信的探索

学术诚信的建设, 首先要靠作者本人的自律保证学术诚信, 其次是期刊对学术失信行为的制约和约束, 再次是社会对学术失信的监督, 最后是法律的保障。其中, 作者的自律是内因, 是首要因素,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期刊的制约和社会的监督都是外在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期刊作为一种重要媒体, 对学术诚信环境的建设责无旁贷。具体而言, 我国期刊建立学术诚信的探索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建立期刊诚信

目前的期刊界跟学术界的论文水平一样, 鱼龙混杂, 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不负责任的期刊只讲经济利益, 不讲职业道德, 沦为了学生毕业、职工评职称的工具, 只认版面费, 不把质量关。刊出的论文、排版的质量、编辑的水平等都一塌糊涂。近年来, 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代发论文网站, 公开叫嚣几天发表、收费几多等等, 甚至是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 只要你肯出钱, 不用你操心, 一切替你包办。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作者急于发表毕业论文或者职称论文的心理, 盗用刊名刊号, 非法出版, 骗取钱财。在此背景下, 正规的期刊, 首先要发挥好自己的导向作用, 与歪风邪气作斗争, 如最大限度的公开期刊的联系方式, 明确不收取版面费, 高质量是发表的唯一标准, 等等, 以便于作者对期刊真假的鉴别。其次要杜绝质量不合格的次作流人市场, 对关系稿、推荐稿一视同仁。再次, 审稿要公平公正, 不以职称职务论英雄, 不以关系远近、感情好坏论文章。

3.2 抵制学术失信

学术失信行为严重败坏了学术声誉, 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产生了怀疑, 伤害了那些倍守学术品格、潜心研究学术的人, 也伤害了学术研究本身。由于期刊数量和版面有限, 如果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学术泡沫挤占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那么将影响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发表, 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学术发展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期刊作为论文是否流向市场的一个枢纽和闸门, 如不能正常的过滤, 不能控制好闸门的开关, 对学术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后果是严重的。因此, 期刊一定要严格把关, 勇于承担遏制学术失信的责任, 倡导学术诚信。

3.2.1 严格审稿

不断优化稿件质量监控体系, 坚持和完善匿名审稿制度、三审三校制度, 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选稿标准, 坚守学术底线, 不给学术失信行为留下余地。同时, 与学术失信相关的还有编辑失信, 编辑失信行为主要是指期刊编辑滥用信用权与违反诚信义务而导致虚假学术成果产生、差质量的稿件流入市场、用稿唯亲、一稿多发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的匿名审稿、三审制度和与作者的沟通制度是避免编辑失信的有效方法。

3.2.2 检验研究现状

责任编辑拿到一篇稿件, 一定要严把稿件质量, 通过提高自身理论学习和网络检索等手段对稿件进行有效判别。同时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学术素养, 最大限度地减少编发没有学术价值的稿件, 同时保证对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有相应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不断提高对稿件的甄别能力。

3.2.3 与作者及时沟通

编辑人员对于通过审核、决定采用的稿件一定要及时与作者沟通, 以便于作者在其他刊物上撤稿。现在多数期刊对不采用的稿件都是过了期限由作者自行处理, 而有的刊物在作者投稿数月之后将其论文刊发出来, 期间也没有与作者沟通, 造成作者在其他刊物上无法撤稿, 从而被“ 一稿多发” , 被“ 学术失信” , 我觉得这方面期刊应该改进。

3.2.4 建立作者黑名单

很多期刊都有自己的作者群和作者白名单, 但很少有期刊建立黑名单。在实际工作中, 期刊编辑一旦发现某作者有学术失信行为, 就应将其列人期刊黑名单, 不能说“ 永不叙用” 吧, 也要对其以后的作品慎之又慎。同时还可以加强刊物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建共享学术失信人员黑名单, 联合抵制学术失信作者的稿件, 给其以警戒。维护学术诚信, 防治学术失信行为, 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性问题。从20 世纪80 年代美国“ 巴尔的摩案件” , 到韩国“ 黄禹锡事件” 和我国“ 汉芯” 等案件的频频曝光, 学术诚信问题不仅为学术界所关注, 而且也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诚信是社会之本。对学术界而言, 诚信尤具特殊意义。诚信对于科学和科学家而言, 犹如生命之重。一旦失去了诚信, 我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之本。学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厂洁身自好, 既是应有的德行, 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孔子也认为, 作为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 士” , 在学术活动中应该遵循“ 诚” 的理念, 言行要有气节, 敢于“ 杀身以成仁” ; 治学应踏实, 善于“ 质直而好义” ; 学术实践应一丝不苟, 力尽“ 考究真伪” ; 学术评价应客观公正,力避毁誉过度。让我们一起期待学术失信者知耻而后勇, 共同还学术研究一片诚信的天空。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