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资讯SCI学术问答:与多位科研人热聊SCI的影响和意义

SCI学术问答:与多位科研人热聊SCI的影响和意义

时间:2018-07-03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SCI论文就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我们以类似问卷的形式设置了七个关于SCI的问题,并广泛发出采访提纲,与多位科研人热聊SCI。


SCI论文就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我们以类似问卷的形式设置了七个关于SCI的问题,并广泛发出采访提纲,与多位科研人热聊SCI

Q1:会根据SCI期刊热门文章定选题吗?

A1:会参考。需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观点评估热门文章。热门文章之所以是热门,是因为其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或者颠覆了经典的理论认知,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因此,尽管不是100%,但与非热门文章相比,这些热门文章中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比例较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跟风式研究。

A2:不会。了解热门文章所代表的新技术和趋势是对的,但不能盲目跟热门。热门是厚积薄发积累出来的,跟热门永远不能超越热门。

A3:不会。我的课题选题很少会追踪热点。因为我们是偏工程的研究所,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两个方面。


Q2:同行间会以SCI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水平吗?

A1:会。这是基础科学研究面临的共同问题。基础科学研究不能自娱自乐,没有一定的SCI论文数量,很难算作一个好的科学家。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英雄,发表一两篇论文就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大多数重大的、原创的突破比较容易在国际同行公认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这也能极大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声誉和国际话语权。

A2: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没有一定数量或影响因子较高的SCI刊源论文,那可能说明他没有能力把握世界科学研究发展的能力,或者研究遇到了经费缺乏、团队建设不善等困难。长期缺乏SCI论文的话,他的研究水平会下降,至少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会下降。

A3:小同行不会,大同行会。小同行相对清楚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期刊的特色和水平有自己的理解,很少根据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水平。对于不太了解的大领域同行不一定了解其研究水平和期刊特色,有可能会参考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标准之一。

A4:大同行评议或跨学科专家评议时,由于不了解本领域的情况,专家还是会参考SCI进行评判。

Q3: 会影响个人收入吗?

A1:严重影响。许多学校和城市评定人才、给奖励,都是看文章和分数。

A2:会。现在科学工作者的收入普遍和职称挂钩,管理部门也比较倾向用收入这个考核工具来考核科学工作者的业绩。

A3:对难发表高影响因子的研究者影响较大。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大都有发表SCI论文给予奖励的政策,且奖励多少与SCI影响因子相关。

A4:尽管个别单位可能存在一些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奖励,但这些奖金并不会给作者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Q4:给科研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A1:原创性不足。科研人员紧跟热门研究领域或者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多样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科学研究很少以解决科学问题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而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创新发展。

A2:是开辟原创道路的巨大阻力。许多原创成果最初只有几个人理解,想要得到其他同行的支持很困难。而我们国家当前又处在最需要原创成果的时期。看看最近花在冷冻电镜上的钱就知道了,能发高影响因子文章,但我敢肯定,不会给老百姓、国家安全带来多少好处。

A3:国内期刊遭冷遇。不可否认,一些科研领域受到唯SCI论文和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刚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个别情况下片面地以为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一定是好的期刊,对国内很多好的期刊置之不理,甚至根本不考虑在我国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不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话语权。

A4:挫伤年轻人积极性。大量的优质资源将集中于少数优势学科和少数科学工作者及团队,长此以往,将导致我国科学研究不可持续。这也会挫伤很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Q5:是否感受到SCI给您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A1:是的。原来以SCI数量为考核目标,现在以越来越高的影响因子为考核目标,尤其是许多科学人才“帽子”也和高影响因子论文相挂钩。

A2:有些压力,尤其一些项目要求有一定数目的SCI论文。

A3:没有。更多的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带来的压力。因为承担和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和很多国家级科研任务,就必须做出好的成果,争取发表在高水平期刊。


Q6:同意“要SCI又不唯SCI”吗?

A:毫无疑问。

Q7:有没有更好的替代SCI

A1:至少目前看起来没有。高水平期刊通常刊发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高水平科研成果则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发表高水平论文不仅代表高水平成果本身,其依赖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清晰表达的能力等更体现了人才的全方位能力。

A2:但是可以在SCI基础上增加评价标准,如结合期刊影响力,看论文本身的影响力(SCI他引),等等。

A3:建议设置不同考核指标,不以单一的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为考核指标。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应该在一定的周期内设置稳定的分类的考核指标,不能三天两头变更考核指标。

A4:有。建议各高校和教育部门自行制定目录和列表,同时也可依靠各学科学会制定目录。

A5:同行评议也需要加强制度化来对抗人情社会产生的主观因素。国际上同行评议做得很好,国内有些变味。我国是人情社会,对抗人情的最好武器是公开透明,让大家都来品评和讨论,发表不同声音。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来规范评委行为,加强同行评价的客观性。

A6:对一流大学和院所应当采用,其他院所和大学应依据自己特色自主开发。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多文章:2018 SCI影响因子过度被倚重,成为期刊的“紧箍咒”

          论文发表|如何在众多SCI论文投稿中脱颖而出

           投一个将要被SCI收录的期刊,有必要吗?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