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23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论文发表时滞( delay for publication of articles,DPA) 是指自作者投稿之日到论文正式发表之日之间的一段时间。发表时滞可以划分为审稿时滞( delayfor review) 与等待印刷时滞( delay for printing) : 前者指投稿之日到录用之日之间的一段时间,通常为1 ~ 3 个月,视投稿数量与编辑部处理来稿的效率而定; 后者指录用之日到印刷之日之间的一段时间,通常为1 ~ 12个月,视期刊等待印刷稿件数量与版面容量而定。
原因
审稿时滞主要是由编者、审者与作者引起的[1]。编者收到作者的投稿之后,需要登记处理,并提交给审者审阅,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审者的审阅过程需要时间; 审者审阅之后通常需要退修,这一过程也需要间。此外,如果稿件较多,大量未被录用的稿件占用编者与审者大量时间,时滞将更长。稿件在作者、编者、审者之间往返传递也需要时间,如果稿件的传递方式是打印稿邮寄,时滞将更长。
等待印刷时滞主要是由作者、编者与印者引起的。稿件确定录用后,作者通常需要修改校对,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编者需要为录用稿组刊、排版( 确定年、卷、期、页)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录用稿较多时,所排的卷期较晚,需要等待印刷( 例如, 2010 年9 月被录用的稿件被安排在2011 年9 月发表,则该稿件等待印刷的时间为1 a)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印者印刷过程也需要时间。一般而言,整个流程中最耗时的环节是“等待印刷”。造成等待印刷的原因是录用稿的数量远远超过单期版面容量,因此,新录用的稿件不得不排队等待。
影响
论文发表时滞对期刊的影响。论文发表时滞会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SCI 的创始人Garfield 指出:较长的时滞会降低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发表时滞较长( 超过3 a) 的论文的施引不会被计入影响因子[2]。假设在一个封闭的引文系统中,论文不引用系统以外的论文,也不被系统以外的论文引用,这些论文之间每次引用的时间差都超过3 a( tm—n > 3 a) ,那么,按照现行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 计算期刊前2 a 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年被引用的次数时,最多只考虑3 a 以内的引用,如2005 年1 月1 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被引用2 次,施引论文A 发表于2007 年12 月31 日,施引论文B 发表于2008 年1 月1 日,则前者的引用计入影响因子,后者不计入) ,系统中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为0。基于同样的道理,期刊的即年指标[3]、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4]等指标值也受到论文发表时滞的影响。
论文M 对论文N 的引用时间差可表示为tMN =t1 + t2。式中: t1为论文N 等待被论文M 引用的时间;t2为论文M 的发表时滞。笔者选取CNKI 数据库中2005 年发表的29 万6 473 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统计分析发表时滞对响因子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论文的平均引用时间差珋tMN = 946 d,平均发表时滞珋t2 =248 d,因此,论文的平均等待被引时间为珋t1 = 698( =珋tMN -珋t2) d。也就是说,对于这29 万6 473 篇论文而言,任意一篇论文N 自正式发表之日起,到论文M( 将N 列为其参考文献) 投稿之日为止,平均需要等待698d。等待利用时间如此之长,以至于施引论文的发表时滞一旦超过397 d( = 3 a - 698 d) ,就难以被计入影响因子。在这29 万6 473篇论文中,共有4 万4 203篇论文的发表时滞超过397 d,约占15%。如果以CNKI中收录的核心期刊作为引文来源期刊计算影响因子,那么有15%的引用关系因为论文发表时滞而未被计入影响因子。
论文发表时滞对作者的影响。论文发表时滞过长将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前沿性,也影响作者学位、职称与奖励的获取与评定。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普遍以发表日期为准,若同类研究论文被他人抢先发表,相关知识产权也将被他人抢先注册。科研绩效评估通常也以论文发表日期为准,较长的发表时滞使得作者的学位与职称不得不往后拖延,甚至错过奖励与基金的申请。
论文发表时滞对读者的影响。读者会因为论文发表时滞过长而难以获得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应用状况,难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甚至错过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科研进程也将因此放缓。基于论文发表时滞对期刊、作者、读者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提出从作者、审者、编者、印者4 个角度着手缩短论文发表时滞[5],也有学者提出从审稿时滞与等待印刷时滞等方面缩短论文发表时滞[6 7],如采用在线采编系统[8 9]。尽管如此,所有这些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方法都无法解决最耗时的环节———等待排版。
优先数字出版(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进行数字出版的模式。优先数字出版已被国外许多期刊与出版机构所采用,如Science 的Express、Nature 的AOP、Elsevier 的In Press、Springer 的Online First 等。在国内,中国知网目前也提供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系统( http: ∥caj. cnki. net /) 。
功能优先数字出版集在线采编、在线发表、在线发行、优先出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数字出版功能与优先出版功能。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优先数字出版在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方面的功能。
1) 数字出版功能。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本扫描、数字化,而是将稿件从投稿到发行的操作都在线完成。数字出版在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方面的功能包括: 在线采编,缩短审稿时滞; 在线发表,缩短等待印刷时滞,主要是印刷过程的时滞。此外,数字出版还有在线发行的功能。纸刊在出版之后的发行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通过邮递送到读者手中,但通过数字出版在线发行之后,用户只需点击下载即可。
2) 优先出版功能。优先是指时间上先于印刷日期。优先出版形式分为单篇定稿与整期定稿。单篇定稿是由期刊编辑部按编辑流程规范审定的单篇稿件,可以不按印刷版式排版,不编排年、卷、期、页,由数字出版平台根据实际出版时间确定其出版日期和出版网址,并将其标注在文章首页地脚。整期定稿的稿件内容与纸刊内容一致,需编排与纸刊一致的年、卷、期、页,但可以不按印刷版式排版,其中已经出版单篇定稿的稿件,需在首页地脚标注单篇定稿的网络出版日期与网址。优先出版在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 节省组刊、排版时间,在优先出版平台上,编者一旦确定要发表某一稿件,只需以单篇定稿的方式将其发布于平台上即可,不必组刊,也不用考虑已录用多少稿件; 节省等待印刷时间,无论是单篇定稿还是整刊定稿,时间上都先于印刷,都不需要等待印刷。
意义
优先数字出版在大幅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后,可以让编者、作者、读者都受益。在编者方面,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提供的专家库、作者库、在线采编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编者处理稿件的效率。期刊在定量评价、吸引优质稿件方面更具优势,更容易获得作者与读者的青睐。在作者方面,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将作者的科研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公之于众。较短的论文发表时滞可以让作者的科研成果更具时效性与创新性,作者也因此将在学位、职称、基金、奖励的申请与评定方面更有优势。在读者方面,优先数字出版可以让读者及时地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及时地获取科研动态,有利于读者在此基础上从事更深入的研究,或者投入生产实践,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对于科研工作者群体而言,优先数字出版有利于加速知识的传递与科研的进度。优先数字出版虽然不能缩短论文待引时间t2,但缩短t1后,可将论文的引用时间差控制在2 ~ 3 a 内。如果各期刊都选择优先数字出版,上文提到的15% 的引用关系将都能计入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的数值也将因此提高约15%。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大幅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尤其是最耗时的环节———等待印刷,并可以因缩短发表时滞而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15%,作者、读者、编者都将从中受益。优先数字出版并不是纸质出版的替代。优先数字出版之后,编者可以按需印刷纸刊。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会被标注符合国际标准的DOI,等同于正式的纸质出版。这会导致同一篇论文存在2 个不同的版本: 纸本( 论文上标有明确的年、卷、期、页) 与优先数字出版的版本。引用该论文时,参考文献的著录需要作统一处理,具体采用哪种标准,值得讨论。此外,纸本与优先数字出版版本之间的共存关系、利益关系也值得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