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23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近年来, 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 从浙大教师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到北师大博士生杨伦论文抄袭事件, 从最牛硕士论文抄袭0事件到专业学术造假公司武汉佑达科技有限公司浮出水面, 造假抄袭泛滥成灾。各大媒体旋即刮起了一股关于学术抄袭事件的报道及评论之飓风, 屡屡曝光的学术抄袭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评价体系、法律法规等问题的高度关注。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 作为科研人员研究成果进入社会并取得社会反馈的重要渠道的学术期刊应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 似乎没引起学界太多的关注和反思。为此, 笔者以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 不揣浅陋, 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以期引起学术期刊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 最终还学术期刊以学术真面目, 给学术界以真正的学术领地。
论及学术不端, 不少人有意无意将其与各种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学术期刊版面费挂起钩来, 认为是版面费引发了学术不端者不乏其人。众所周知, 国内学术期刊收版面费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当时正逢我国综合类期刊发展的黄金时期, 期刊发行量节节攀升, 就连笔者以前供职的一家地方性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也曾一度达到10余万份。但不少科技期刊因读者群所限, 加上纸张、出版及发行费用急剧增加, 出现严重亏损, 有一些期刊甚至陷入生存危机。为弥补办刊经费, 维持科技类期刊正常出版, 1988年6月8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发出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6, 此举在当时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 使不少濒临倒闭的科技类学术期刊起死回生, 并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期刊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尤其是学术期刊, 发展尤为艰难。当时学术期刊的主办者受国内大气候的影响, 对学术刊物不像现在这么重视, 投入的办刊经费普遍不足, 加上学术期刊受特殊读者群制约, 刊物发行量徘徊不前, 经济效益普遍不容乐观, 时至今日, 靠发行或广告等来维持自身发展的学术期刊也是寥寥无几。所以, 为弥补办刊经费之不足, 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 自20世纪90年代起, 不少社科类期刊也开始尝试收取版面费, 以充足的办刊经费保障刊物可持续发展。
始料未及的是, 随着我国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业务考核中渐趋倚重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刊发刊物的/档次0和/ 级别0, 再加上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激增, 一些院校甚至硬性规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拿学位必须在所谓核心刊物刊发若干篇学术论文, 版面费的性质在作者眼里悄然发生变异。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前不久, 笔者和国内某高校即将毕业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联系其论文刊发事宜, 当他听到自己的论文要刊用的消息后, 欣喜若狂, 连连说: /谢谢! 谢谢! 你们让我看到了毕业的希望! 版面费是多少? 我马上去办! 0其言语间流露出的喜悦之情丝毫不亚于/范进中举0。尤其是我没谈版面费他却主动提及, 看来刊发论文缴纳一定数额的版面费在学界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
目前, 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及研究生队伍日益庞大, 但我国出版管理机构管得很严, 即使你有很强的学术实力, 也很难申请刊号, 由于急需刊发的学术论文成倍激增, 而学术期刊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 导致学术论文出口拥堵, 故难免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 不惜冒各种风险, 更不惜出巨资版面发论文。/不发表论文, 不给你毕业; 不抄点好文章, 导师认为你水平太差(能够让导师、尤其是名导师、忙导师看上眼的, 自己掂量点, 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吧); 相对来说, 还是我们的编辑好, 只要你署名你某某导师, 形式符合, 金钱到位, 立马欣赏你的文章。而刚好你为了毕业、为了成为学者, 真的就-不差钱. 。0这是笔者在某博客中看到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充满调侃意味, 但是简短的文字一语中的, 折射出在一些学术期刊中存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最让我们汗颜的是他说/ 相对来说, 还是我们的编辑好, 只要你署名你某某导师、形式符合, 金钱到位, 立马欣赏你的文章0。言辞虽有些偏激,但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更不是无中生有。时下, 并非所有的学术编辑只重作者的名气和财气0,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学术期刊界, 一些编辑人员身上确实存在以/ 名气0和/财气0选稿的不良习气。
由于论文出口拥堵, 发表压力加大, 诸如媒体曝光的/武汉佑达科技有限公司0之类的专业学术造假公司就应运而生, 类似学术造假公司大多披上文化公司之类的合法外衣, 寻找一些唯经济效益至上的学术刊物合作, 在因特网开设门户网站招揽学术论文收取高额版面费谋取暴利。
长期信誉资质, 保证发表, 不成功全额退费。合作期刊三百余家, 正规合法, 最快当月见刊, 签约保发低费。辅助写作, 原创保密, 拥有版权, 持续发表时享受V IP优惠待遇。0这是笔者在网上浏览时看到的一家学术造假/公司发布的所谓通告, 我们从通告内容中不难发现一些学术刊物不经意间已成为学术造假公司兜售学术垃圾的平台。令人担忧的是, 类似公司在网络现身的数量和活跃度令人触目惊心, 若不加以制止, 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极为不利。作为一名/核心期刊0的编辑, 笔者也经常收到类似学术造假中介公司/合作0的电话或信件, 合作者大多为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术造假公司, 他们大多重金利诱, 好在自己供职的部门办刊经费还算充裕, 否则, 为生计难免会倒在他们的糖衣炮弹之下。除了专业学术造假公司之外, 也有一些专门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也来电来函商议提供版面刊发论文, 并承诺支付数额可观的版面资助费。看来, 版面费在一些人眼中完全异化, 他们误以为只要交
纳高额版面费, 自己的学术论文就可以一路/绿灯0顺利刊发。
不容忽视的是, 从生意火爆的学术造假公司/ 武汉佑达科技有限公司0到敛财千万的5商场现代化期刊, 种种迹象表明某些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性质也正在异化, 收取版面费的目的已渐渐背离了其初衷, 从弥补办刊经费不足转向以盈利为目的, 由此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也就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所有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都在进行钱稿交易? 都因滥收版面费导致/水货论文0比比皆是呢? 笔者以为, 学术不端事件的出现和某些学术期刊不恪守职责确实有一定的关系。目前, 在学术期刊界, 为收取版面费肆意制造/学术垃圾0者有之; 为部门利益滥收版面费降低对论文质量要求者也有之, 但学术不端事件频发不完全是版面费惹的祸。学术不端事件之
祸根盘根错节, 制度、法规、道德因素, 尤其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都是导致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这一国际惯例在我国学术期刊界严重走样, 并引发不良后果的主要因素, 若不加以重视, 则后患无穷。因此, 学术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应正视这一问题, 恪守职责, 洁身自好, 严格自律, 抵制诱惑, 拒绝与学术不端者合作或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将学术不端拒之门外, 捍卫学术尊严、履行学术责任。切不可为一己私利, 助纣为虐, 与学术不端者同流合污, 制造学术垃圾, 污染学术环境。
近年来, 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肆意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之风愈刮愈烈, 其势之猛烈前所未有, 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学术界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社会各界纷纷对此起彼伏的学术不端事件把脉问诊, 但结果大同小异, 大多将学术不端事件泛滥成灾的因素归结为制度的缺失、法规的缺位、道德的失范等, 同时也有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作为展示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重要平台的学术期刊上, 甚至有人质问, 一份顶尖级的学术刊物, 为何能将一篇抄袭之作刊发出来? 如果抄袭者没有找知名教授联合署名, 其论文能发表吗? 难道刊发抄袭论文的刊物和编辑没有责任吗? 其言辞虽有些偏激, 但不能否认的是, 抄袭论文在学术期刊频频现身, 学术期刊本身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众所周知, 市场经济对传统的中国学术期刊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致使其在市场化背景下遭遇各种名利诱惑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惟名是举0型。此类期刊大多在专业领域或所在地区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所以在这类知名的刊物上刊发文章, 你要么在某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名气, 要么有足够高的职称和学历。这类刊物有相对固定的作者队伍, 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想加入其作者圈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 要在这类刊物上发表文章难之又难, 甚至在某个地区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作者的文章也很难登上这类刊物的版面, 能在这类刊物上刊发文章几乎成为一些作者一生的梦想, 但最终能实现梦想者寥若晨星。由于这类刊物刊发文章的/门槛0太高, 更多的作者望而却步, 所以, 这类刊物是/墙内开花墙内香, 不少墙外人士是很难闯入园内闻其诱人之花香。其实, 一份学术刊物刊发专家、教授等著名学者的文章无可厚非, 但真是这样一些刊物编辑选稿中的唯身份论为一些急功近利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份淡出读者视野的文章经抄袭者精心加工和包装, 任你编辑有火眼金睛也难辨真伪, 若再放松警惕, 唯身份选稿, 就会让抄袭论文堂而皇之地登上刊物版面, 刊物的声誉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另一类是/惟钱是举0型。这类刊物在专业领域名气不大, 只要作者有足够的财力作支撑, 就不愁发表不了论文。不管你的论文质量如何, 只要你缴纳相应的费用, 你的论文就会通过层层关口, 顺利登上其版面, 媒体曝光的 武汉佑达科技有限公司0类的专业学术造假公司就是为这类刊物服务的。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其中一些学术刊物缩短刊期、增加页码, 甚至出现了年收版面费高达千万元的期刊, 媒体曝光之后, 令不少人瞠目结舌, 匪所思, 也让一些时尚类畅销刊物 望尘莫及。这类刊物所发论文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价值, 纯粹是为一些在工作或职称评定中有一般性论文要求的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平台。尤为严重的是, 由于学术刊物数量几乎没有增长, 但学术论文作者的需求日益激增, 一些非学术刊物也改头换面摇身变得/学术0味十足, 去迎合一些作者和论文市场的需求, 若不加以制止, 则后患无穷。当然, 学术期刊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 但把收取版面费作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惟一手段的确不太明智。长此以往, 学术期刊危矣! 学术危矣!
除以上两类之外, 还有一类是默默无闻型。这类学术期刊在名与利的夹缝中苦苦摸索前行,默默坚守着学术底线。这类刊物的作者队伍来自各行各业, 层次不一, 一大批普通作者在这类刊物的扶持下茁长成长。虽然受学术刊物特殊性质所限, 其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生存颇为艰难, 但这类刊物始终默默地承担着传播学术信息、承传学术思想、积累学术文化、促进学术创新的重任。但是, 面对如
今从幼儿园阿姨到中小学老师、大中专教师, 都一窝蜂似的搞科研、写论文, 全民搞学术0, 学术大跃进, 各色论文满天飞的尴尬局面, 面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津贴发放等对所谓核心学术刊物版面需求剧增的现实, 及各高校规模空前扩大的研究生拿学位之特殊需要对学术刊物版面之需求, 谁能保证在版面供不应求的状况下, 这类学术期刊不受社会歪风邪气侵袭, 不受经济利益诱惑, 恪尽职守, 长期默默无闻地坚守学术底线呢?
因此, 面对学术期刊阵营的严重分化, 不管是惟名是举型、默默无闻型, 还是惟财是举型, 学术刊物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 毫不犹豫地和学术不端划清界限, 出淤泥而不染, 义无返顾地回归学术自身, 以学术为本, 承载起推动学术繁荣和维护学术尊严的职责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任, 这既是学术期刊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 也是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令人欣喜的是, 为维护正常的学术生态, 倡导优良学风, 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8年10月15日, 全国50家学术期刊的主编、社长们在武汉共同签署了5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6, 这一学术期刊界称之为5武汉宣言6的联合声明向学术界传递了学术期刊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信号。但一纸宣言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遏制学术不端也非一日之功, 学术期刊能抵住日益疯长的学术不端之风, 能承担起遏制学术不端事的重任吗?
作为学术期刊, 对净化公共学术平台, 维护正常的学术生态, 倡导优良学风, 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但是, 学术期刊除了在对学术界发出自己义正词严的声音外,能否建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并付诸实施呢? 是否有能力把学术不端行为拒之门外呢?2008年, 参加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的50家学术期刊发表的5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6指出, 凡属一稿多投、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等任何一种情况者, 均属学术不端行为。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 签署本声明的学术期刊将在十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 并在各自刊物上对其曝光, 揭露其不良行为, 以示惩戒。这些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笔者不敢妄下结论。虽然这一/ 声明0表明了学术期刊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 也传递出了学术期刊勇于承担遏制学术不端重任的积极态度。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彻底制止学术不端行为, 任重道远, 这既不是靠一份宣言、一个声明能完全解决的, 也不是学术期刊界自身能完全解决的, 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 学术期刊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力除了拒发学术不端行为者的作品外, 似乎再没有更多有效的权力。事实上, 也很少有学术期刊能完全做到拒发学术不端者的科研新作, 其中缘由, 众所周知,不言自明。但学术期刊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权力有限, 这不完全意味着学术期刊在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 是学术论文发布的主要平台, 也是学术成果质量的最后审核者, 具有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扩散到社会以至影响学术环境的第一道防火墙作用, 故学术刊物把好审核关, 严格履行自身在预防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职责, 学术不端者就很难将其/注水0的不端之作通过这一平台发布到社会。笔者认为, 学术期刊若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工作, 就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首先, 学术期刊应将核查论文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作为稿件三审之外的重要工作程序来严格执行。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可购买安装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公司研制的基于全文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 ) , 作为核查论文真伪的辅助工具。若条件所限, 不能启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0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可利用因特网上的搜索引擎对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参考文献及有关段落进行搜索, 查寻是否有雷同现象。反剽窃软件和因特网搜索引擎作为学术论文审查的硬件工具, 有其便利之处, 但它毕竟是机械系统, 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不能完全鉴定出学术论文的真伪。故在启用/硬件0的同时不可忽视/软件0的作用, 即不要忽视学术期刊责任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 把编辑人员确认作者的学术背景和投稿情况, 并和作者达成文责协议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落实到位, 这样, 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断绝学术不端之作进入学术期刊的路径和渠道。
其次, 学术期刊要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 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对涉嫌学术端情节较轻者, 可采取口头警告。对情节严重者, 要联手全国各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者的来稿进行封杀, 使后继者望而却步, 不敢肆意造假。
总之, 应对学术不端, 学术期刊要惩防并举, 预防为主, 最终把学术不端行为拒之门外。
2008年10的5武汉宣言6揭开了学术期刊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帷幕, 表明了学术期刊界对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 并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立场和态度。虽然我们不能将遏制学术不端之风的重任全都压在学术期刊身上, 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术期刊独自去治愈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顽疾, 但是,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入社会并取得社会反馈的重要渠道之一, 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在学术期刊中集中表现出来, 其防范和惩治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因此, 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责无旁贷, 不应/ 缺位0。时下, 面对学术不端, 学术期刊自身亟待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关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问题,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注视, 议论纷纷, 褒贬不一。反对者直接将它与学术不端联系起来, 支持者则以学术期刊市场生存压力和国际惯例等予以反驳。有关收取版面费是否合理的争论, 也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但不管讨论如何炽热, 争论何其激烈, 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笔者在这里不想再对其是否合理的讨论上浪费太多笔墨。但是, 既然有人认为学术不端是版面费惹的祸, 说明版面费在一些学术期刊身上的确发生了变异, 若不加以重视, 则会殃及/ 池鱼0, 后患无穷。因此, 正确处理学术质量与市场操作、学术压力与经济压力之间的关系, 是学术期刊应对学术不端的关键环节。我们知道,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密不可分。学术期刊特殊的读者群注定它在期刊市场遭遇尴尬的局面, 为应对市场大潮冲击, 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自身发展之需求, 版面费应运而生。收取版面费初衷是好的, 就是弥补学术期刊日益剧增的经济压力和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下刊物的正常出版而已。但随着市场经济全面发展, 版面费的负面效应在极少数刊物身上开始显现, 这些刊物以牺牲学术质量为代价, 惟财是举, 把刊物当做敛财的工具。这种为了收取版面费完全置刊物学术质量于不顾的做法, 导致了社会各界对版面费的质疑。当然, 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不为五斗米折腰, 始终把学术质量作为刊物的生命。但是, 版面费在极少数学术期刊身上的确发生了严重变异, 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学术不端之风; 同时, 学术不端之风又诱使一些学术期刊尾随其后, 大肆制造/学术垃圾0。通过多年的观察, 笔者注意到, 主动和杂志社、编辑联系, 并口口声声承诺缴纳一定数额的版面费来刊发论文者, 其论文质量大多很一般, 多为拼凑应景之作, 几乎都是为了评职称、完成工作量等目的之需要, 版面费就成了这些拼凑之文顺利登上刊物版面的敲门砖。时下, 为实现赢利之目的, 一些学术刊物将版面费摆在首位, 美其名曰市场经营, 追求经济效益, 却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置之一边, 本末倒置, 给平庸之作、造假之作、不端之作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因此, 学术期刊管理层或主办者要正视版面费变异这一问题, 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办法, 妥善解决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 使它为学术期刊走上更加健康、稳定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在上文中已论及, 当下, 一些学术期刊在选稿中陷入两个误区, 即惟名是举和惟财是举, 重名重利的结果导致不端之风愈演愈烈, 因此, 学术刊物正确处理选稿中名与利的问题对遏制学术不端之风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跳出/惟名是举0的怪圈。杨伦抄袭事件发生之后, 不少人在谴责抄袭者的同时, 发出这样的疑问: 作为一份知名的杂志, 为何能将一篇抄袭之文发表出来? 难道编辑在其中没有一点责任? 正如一些人所言, 如果抄袭者杨伦没有找知名教授联合署名, 其论文很难在这份知名的杂志上发表。一份抄袭之作经抄袭者精心加工和包装, 再联合博导署名, 其结果是抄袭论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刊物版面,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致使刊物的声誉受损。学术期刊刊发专家、教授等著名学者的文章无可厚非, 但时下学界一些研究生导师热衷于在自己学生论文上署名, 来增加自己学术成果数量; 一些研究生为了顺利拿上学位, 正常毕业, 在撰写论文时联合导师署名以便增加刊发几率。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若放松警惕, 惟身份选稿, 难免给一些急功近利者提供可乘之机, 杨伦事件就是教训, 这给选稿中喜欢惟名是举0的学术期刊敲响了警钟。一份知名学术期刊的版面突然出现一位不太熟悉的面孔遭到同行和专家的关注, 虚假之作无处藏身, 浮出水面。但是, 全国几千家学术期刊中能如此吸引广大读者眼球的期刊有几何? 一些学术不端者若戴上知名教授、博导、国家课题承者等头衔, 有多少期刊和期刊编辑能做到不被他们耀人的光环所迷惑? 笔者在编辑过程中发现, 作者的身份和名气并不完全
与其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成正比, 尤其是一些和导师联合署名之文质量很难和导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划上等号, 故在选稿时慎之又慎。当然, 其中也不乏有上乘之作, 但我们不能出于对作者身份和名气的尊重, 而疏于对其论文质量和论文真伪的审查。尤其在稿件的选用上, 要义无返顾地跳出/ 惟名是举0的怪圈, 把学术性作为选稿的惟一标准。不能形而上学地把作者的职称、知名度作为选稿的惟一标准, 要重点查看件的学术价值如何, 不要错过一篇有希望的作品, 更不要让一份不端论文从我们手中出笼。
走出惟财是举0的泥淖。当前, 申报职称需要发表论文, 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 完成工作量也需要发表论文, 尤其是在全国近6000家学术刊物中满足/核心0论文发表需求的/核心0期刊不足千家, 因此, 在学术性市场, 学术论文的供应量远远超出了学术期刊之需求, 供大于求。加上国内学术期刊大多为双月刊, 论文发表周期相对较长, 供求矛盾比较尖锐。所以, 现在学术期刊并不缺乏稿件, 而是缺乏有学术价值的好稿件。而在经营性市场中, 是求大于供的, 出版者又处于劣势, 单纯靠发行量能维持杂志成本运作的学术期刊几近空白, 绝大多数刊物靠政府的财政补贴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学术刊物顺应市场0、惟财是举, 去迎合一些作者对论文的需求,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以致出现了在上文中罗列的种种不端行为, 若不刹住此风, 任其蔓延, 将会给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埋下致命的祸患。因此, 学术期刊和期刊编辑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学术使命, 自觉抵制来自论文市场不正当之利益诱惑, 拒绝与学术不端者合作或为其提供制造学术不端之平台, 切不可为部门和个人利益, 不顾刊物的社会效益, 舍本逐末, 与学术不端者同流合污, 陷入惟财是举的泥淖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