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文查重动态研究个人因素如何影响学者学术不端问题

研究个人因素如何影响学者学术不端问题

时间:2014-03-27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从我国高校学者个人自身因素的角度出发,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手段,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显著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有:同行中学术地位、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个人了解相关规范和获更高职称的压力。

学术不端行为反映出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一部分学者认为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获取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是导致科研中不规矩行为的诱因;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科研人员学术规范常识和基本训练的缺乏,也是导致学术不端现象发生的因素之一。这些结论大部分都是从思辨的角度得出,部分影响因素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本研究试图发现在中国背景下哪些个人因素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哪些是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个人原因,为防范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1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科学界不端行为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科研诚信问题不仅为学术界共同关注,也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国外学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misconduct),或称为科学不端行为(scientificmisconduct)的研究主要在学术不端的定义及表征、影响因素和防范惩治措施三个方面。

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二个角度展开。在对个人因素的研究中,比较典型的结论有:ReesMark等提出科研人员为了得到聘用和提升,为了发表更多文章以及获得更多认可,是导致学术不端窘境的根源。Davis认为个人学术诚实和道德水平的缺乏也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Barbara等指出经济压力、个人声誉,以及对相关规范和程序的了解对学术不端行为均有影响。Bria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术不端与科研人员感知不公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而且职业生涯、性别和婚姻情况均对学术不端行为存在影响。在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中,比较典型的结论有:Gaddis提出学术不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和当前大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风气有关;Erica等认为其他的环境因素还包括组织内外的规则和与之相联系的奖惩制度等。

国内学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国外学术不端研究机构和相应政策法规的介绍性研究、对我国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形式的研究、对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对防范、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对策的研究四个方面。

在对个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典型的结论有:所受学术道德教育的缺乏;科研考核的压力;以及部分科研者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希望通过某种捷径来获取利益或荣誉等。在对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典型的结论有:李真真提出单位/本位主义是影响学术不端的体制环境因素之一;刘轶博认为导致学术不端的体制原因还包括监督和惩戒制度的不完善等。

2研究设计

2.1因变量

本研究提出的/学术不端是指在科学研究与评价过程中,为骗取科学共同体和社会承认而出现的违反学术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的行为。采用了情景法来测量因变量。首先,我们通过广泛的文献回顾和三次头脑风暴会来搜集表征。然后,通过归纳法对表征分类(包括:沽名钓誉、追求数量、侵占他人成果、虚构数据、评审照顾)。最后针对这5个典型表征设计了5个典型的假设情形,通过假设情形来测量被测试者的行为意向。

采用Likert7点量表测量,1表示/肯定不做,7表示/肯定做。我们对这5个测量题项进行了信度检验(Alpha=.837)。统计分析中取这五个情景的行为意向分值的均值。

2.2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指影响高校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自变量的选取来源于现有文献和深入访谈。

经济压力、对分配不公的态度、个人了解相关规范、科研考核压力和获更高职称的压力五个变量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已有的研究:Erica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获得外部经济资助的压力、发表文章的压力、获得晋升的压力、工作压力以及对相关规范的了解程度均显著影响学术不端行为。Bria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与科研人员感知分配不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这些结论没有得到中国数据的支持。王峰、刘轶博、卢艳君等国内学者通过思辩研究,指出在中国高校环境中经济压力、科研考核压力、获更高职称的压力和个人对相关规范缺乏了解均是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这些结论还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

在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还在武汉选取了六所大学,14位访谈对象(4位教授、4位副教授和6位讲师)进行了深入访谈,12位访谈对象一致认为经济压力、科研考核压力、获更高职称的压力、教学工作压力和获更高学位的压力是影响我国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科研体制下,高校对科研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学历开始成为很多中年教师的/致命之痛,而现有体制下发表论文是获得学位的/硬指标;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已经超过了师资队伍的增长速度,青年教师的比例增大,使得一线教师教学压力增大,科研时间减少;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考核多采用简单的量化评价方法,考核结果往往和学者的收入、晋升、福利等利益直接挂钩等等,这些因素均构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

个人学术声誉、同行中学术地位、在本校的学术地位、个人社会声誉和对个人声誉的态度五个变量的选取来源于已有的研究和专家访谈。Barbara等学者依据声誉效应理论,指出个人声誉(包括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均会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并提到个人对声誉的态度也会影响个人声誉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但还没有发现实证的支持。

我们在对14个访谈对象的深入访谈中也发现,大多数访谈对象都同意Barbara等学者依据声誉效应理论提出的结论。其中有8位访谈对象提出了应采用同行中学术地位和在本校的学术地位两个观测变量来测量学术地位这一影响因素。他们认为,由于我国高校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比较严重的人事单位制度。高校学者的科研活动与所在学校的单位环境联系紧密,学者主要还是从学校获得个人的权利、地位和合法性。在这样的体制下,学者的学术地位将不仅表现为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还表现为在其所在学校的学术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本单位的学术地位可能会给学者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和良好的心理感受。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研究中一共确定了12个自变量,见表1

自变量的设计也采用Likert7点量表,问卷语句均采用正向语句,例如:/您感觉自己的经济压力很大,1表示/完全同意,7表示/完全不同意。

我们从表面效度、内容效度两个方面进行了效度检验,具体做法是:问卷设计完成之后,正式问卷发放之前,50份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根据被测试者对问卷的设计、结构以及措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因此本问卷的表面效度基本符合要求;问卷的测量项目是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头脑风暴和专家访谈得出的,并邀请2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审核和修缮,因此本问卷的内容效度基本符合要求。

2.3调查方法及样本构成

本次调研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5个城市各挑选了一所211院校和一所普通院校,在武汉和西安各抽了一所独立学院作为调查的学校,调查对象为这些高校的正式在编教师。样本获得采用了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从各个高校网站上获得老师的电子邮件地址后直接发送请求合作的电子邮件,并同时付给奖品。第二个方式是在同学中滚雪球,让每个同学找自己熟悉的老师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726,收回问卷396,其中有效问卷3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44.6%,样本构成见表2

3研究结果

由于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在线性回归中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会影响到整体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因此本研究用逐步回归法直接避免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图1可以看出,自变量中有5个因子有显著影响(sig值小于0.1,90%置信水平),分别是:个人了解相关规范(X3),同行中学术地位(X5),科研考核压力(X9),教学工作压力(X10),获更高职称的压力(X12)。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回归模型表达个人因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

4结论与讨论

高校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从个人特征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压力(X10)、同行中的学术地位(X5)、科研考核压力(X9)、个人对相关规范的了解(X3)、和获得更高职称的压力(X12)这五个因素对学术不端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其敏感性排序为教学工作压力、同行中的学术地位、科研考核压力、个人对相关规范的了解程度、获更高职称的压力。

(1)教学工作压力对学术不端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教学工作压力(X10)的回归系数是-0.344,表明教学工作压力对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有显著影响。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高校学者由于教学工作压力大,教学方面投入精力过多,导致在做研究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不济,在考核压力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容易产生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者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来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尽量避免一刀切的体制带来的弊端。

(2)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对学术不端有显著影响。同行中学术地位(X5)的回归系数是0.258,这说明学者的学术地位对学术不端行为也有显著影响。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有二个,一是同行中学术地位越高的学者,本身在学术研究上更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他们可能会更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另一个解释是学术地位高的学者犯错误的风险和成本要比学术地位低的学者高,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容易被发现和揭露。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宣传学术带头人的学术道德风范,树立榜样。这样既可以减少学术带头人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又可以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其它学者的学术道德素养。

(3)科研考核压力对学术不端有显著影响。科研考核压力(X9)的回归系数是-0.255,表明科研压力是导致高校学者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我们大多数人的主观认知基本一致。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计工分式的年度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几乎对所有学者都有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在不同的学者身上体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感知压力越大的学者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学者本人的道德水平、犯错误的成本、受益和风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这种计工分式的年度科研成果考核方法,对于推进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院校在科研上取得进步,营造科研氛围和消除懒惰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这种方式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术不端0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学术研究氛围好的高校可以逐渐放弃这种考核方法,让学者在更宽松的环境下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学问,这也符合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4)个人对相关规范的了解对学术不端有显著影响。

个人了解相关规范(X3)的回归系数是0.185,表明对相关规范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影响。这说明我国很多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者对相关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准则缺乏了解造成的。这也反应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也不够。我们的教育通常更多的是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教育。针对学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应该更加普及,让更多的学者了解相关规范。

 (5)获更高职称的压力对学术不端有显著影响。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到获更高职称的压力(X12)的回归系数是-0.172,表明获更高职称的压力也是高校学者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定均与科研成果数量挂钩,要想获得更高的职称,必须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做支撑。我国学者的个人经济利益往往与学者职称直接挂钩,部分学者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获更高职称的压力会增大,从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逐渐缩小/破格提拔0的范围,更多的按照正常程序来评定职称,鼓励学者脚踏实地的做学问,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职称。我们也可以在评定职称工作中淡化成果数量,更加注重成果质量,从另一个方面来解决学术不端的问题。

 

    常亚平,蒋音播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